消失的語言、失去的世界遺產

全世界有近7000種的語言,其中只有近20種主要語言為全球約50%人口使用,剩下的許多語言,會說的人已不到10000人,其中絕大多數、超過6000種語言更未有文字記載。這數據代表了什麼意義?那些越來越少人會說的語言,最後的命運會如何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義「瀕危語言」(endangered language)為:當會說該種語言的人不再使用這種語言、在更少的社群中使用這種語言,並停止將這種語言傳遞給下一代,沒有新的成人與兒童母語者的時候,這個語言即面臨瀕臨滅絕的危機。依照這個定義,過去三個世代以來,世界已消失了近200種語言,更有60%~80%的語言,處於瀕危的狀態。

語言消失的原因,白話來說主要分成兩種:說這種語言的人不存在了,以及說這種語言的人放棄了自己的母語,改說其他語言了。在過去的時代,語言的消失較常是因為前者:由於戰爭、疾病等外力因素,造成人們集體滅絕,若後繼沒人會說某種語言,那這種語言便跟著死亡了。在美洲、非洲、澳大利亞的土著部落中,他們的語言與文化常是由口頭流傳,只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未有文字記載,那麼在語言死亡後,連這個族群在世界上曾建立的文明痕跡,都會被完全消抹去。

在現代全球化的浪潮下,英語是最強勢的語言,年輕一代為了與世界接軌,無不投入以英語為首,世界幾個主要語言的學習,這對於地區性的方言來說,無異是一個嚴重隱憂,例如許多漢語方言,便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對母語的放棄,這種語言死亡的過程雖是緩慢溫和的,但卻更為常見,可視為是一種文化的侵襲。愛爾蘭的蓋爾語兼有兩種因素而一度瀕臨滅絕,但也在政治運動和民族情感的鼓動下復興。也有政治、教育因素促使語言死亡,如達爾馬提亞語。

語言除了是溝通的媒介,也是人類文明傳承的方式,而文字更是使得這些珍貴文明得以跨越時空、留存後世。對於瀕危語言,我們可採取什麼措施?除了有意識的提醒特定族群的人們,珍視自己的語言文化資產,以政治、社會、教育政策增加特定語言使用人數外,更可有系統地將瀕危語言建檔,記錄語言的結構、語法、詞彙、口述的歌謠、傳說等,以記述保存由該語言所建構的世界。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