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發文≅學術成果,學術網紅不只是網紅
隨著滑手機式的閱讀習慣養成,微信作為社群媒體具有成熟的市場以及數以億計的使用者。光是2017年,微信就有1742.5億人民幣的訊息消費,佔2016中國訊息消費總規模的4.54%。《2018微信資料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9月,微信的月活躍用戶就已超過10億。世界上雖然有超過60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以英語為常用語言的總人口也不過10億。微信不只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華語訊息傳播平台之一,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新媒體之一。2017 年微信海外版WeChat在全球大約有 1 億用戶,台灣活躍用戶約有580萬人。
不僅中國教育及研究機構都註冊了微信公眾號,許多學術期刊也開始和信公眾平台合作,使用新媒體形式擴大影響力。研究發現,有132種中國科學院期刊開通了微信公眾平台,占全部統計內期刊的40%,且數字還在成長。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2日,553 種CSSCI期刊中,開通微信公眾平台並通過認證的期刊共計227 家,這些微信公眾平台推送的訊包括各類學術論文、專訪、書評、會議綜述及紀要、期刊目錄及徵訊、會議通知、招生和徵才信息等。重點是,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在微信平台上運行的App)還能做到各種交流互動、新聞推送及稿件狀態查詢,比起一般網站留言加上電郵等非即時互動,微信公眾號展現出凝聚社群的強大潛力。
2017年9月15日,浙江大學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則消息,優秀網路文化成果也可以認定為學術成果,甚至有可能等同於中國國內一級學術期刊發表。此一消息震撼了學術界,掀起了許多討論。冷冰冰的研究成果能夠達到上萬甚至是10萬的推文數談何容易,倘若真能在學術社群中觸及10萬讀者,當然具備高度話題性乃至影響力。此外,微信作為漢語世界最普及的交流平台,學術發表的微信推文數是否可作為影響力評比的量化標準之一,應當得到學術界的正視。
撇開官方承認的學術成果不談,其實無論您是研究生等級的新人,還是教授等級的老手,都能走入一般群眾,推廣學術的討論及擴大學術交流,比如開設「 知識俱樂部」,由負責人提供論文選題,群組成員都可以發表意見,線上競爭選題,選題成功者要與負責人一同主持討論。比原本單純的分享更具互動性,而且無論擔任負責人與否,都能帶動不同研究方向的討論。
以微信公眾號擴大學術影響力正是兩極傳播,學者作為訊息來源,學術單位及學術期刊是具有公信力的意見領袖,因此其微信公眾號就是傳播媒體,將資訊傳達到關鍵學術社群,乃至社會大眾。高等教育、學術單位、學術期刊乃至學術界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好好思考如何利用微信作為擴大學術影響力的工具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