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副教授Inger Mewburn專門輔導學生剋服完成博士論文等等取得博士學位過程中的各項挑戰。她創建了一項名為「論文私語(THE THESIS WHISPERER)」的部落格專欄,專注學術論文寫作、學術實踐指導等領域,為碩博生在論文寫作方面提供實用有效的幫助,本部落格已有十年曆史,在許多國家的科研界都有很多讀者,特別受正在攻讀學位的博士學生和碩士學生歡迎。優譯堂取得授權,獨家在台灣推出本專欄,分享Inger老師15年來輔導博士生的經驗。
當你進入讀博階段時,各種關於如何獲得博士學位的建議就會像細雨一樣綿綿不絕。即便是我已經畢業,開始從事研究教育工作的初期,我還是接收到海量的建議。而這些建議有一些是顯而易見的陳詞濫調,比如:
- “不要把所有的寫作都留到最後一分鐘”。
- “確保你與導師定期會面”。
- 也有一些建議是自相矛盾,令人困惑的:
- “嘗試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寫期刊論文,以提高找到工作的機會”。
- “在攻讀博士學位時不要分心寫期刊論文,認真完成你的學位論文”。
還有一些建議則令人沮喪:
- “學術界的工作機會越來越少了”。
- “你最終會因為學歷過高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還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沒事找事的說法:
- “花太多時間在學業上肯定會影響家庭關係哦!”
當然因為攻讀博士學位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很多學生期待獲得建議,這也成就了我的職業生涯,給大家提供建議。但我想公平地說,並非所有建議都是好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有些建議可能是好的,但還有很多對你不起作用和你現在不需要的建議。
所有博士生都需要培養良好的“廢話檢測”能力,這樣他們才能正確評估建議並採取有用的行動,對於那些無用的部分則自動忽略掉。
這篇文章我將列出四種毫無用處的讀博建議,以幫助你進行識別,朝著博士學位這個宏偉目標邁出一小步。
一、把你想得很幼稚的建議
讀博意味著你再次成為一名學生,但這並不意味著你還是一個孩子。那些把你想得很幼稚的建議都是假設你實際的工作能力非常差。這些建議可能是這樣的:“你的導師會讓你忙死,還會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自己”。這是假設博士生無權反駁,也沒有權力拒絕自己被當作垃圾對待。或者“沒有人能在三年內獲得博士學位”,這是假設你無法在截止日期前管理自己或一個專案。再或者“坐下來開始寫作吧!”這也是廢話,難道他們認為你沒有嘗試過嗎?
瑪麗·海倫·沃德博士有一篇優秀的論文“極限空間(liminal space)”,其中博士生的問題佔據了大部分篇幅。 Liminal 這個詞源自拉丁語“limin”,用來表示閾值,意思是中間狀態。這個解釋有點複雜,大多數人看到“學生”這個詞會做出各種各樣的假設,比如關於你是誰,你怎麼支配你的時間,以及你需要什麼幫助。這就是為什麼你會看到很多自視甚高的研討會標題的原因,比如“在博士階段如何生存”……
其實超過50%的研究生都有職場經驗,然後再回來學習的。許多博士生年齡較大,人生經驗豐富。我現在已經學會了謹慎對待我們業內那些先入為主的教學模式——假設學生沒有任何先驗知識或者經歷。
我不知道當別人給你一些無益的幼稚建議時你能做什麼。我認為:首先你要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成年人,你要堅持先前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你可能需要改變一些做事方式以得更適合學術圈,但是你沒有必要盲目接受別人的建議,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
二、一些實際上是變相的性別歧視/種族主義/年齡歧視的建議
我對別人分享的一些無用的建議感到震驚,尤其是對女性:
- “不要寫自己是女性,這樣找不到工作。”
- “你最好堅持下去拿到博士學位,因為女人一旦過了 35 歲就沒什麼成就了。”
- “你應該找一個從事研究的對象,這樣他就可以幫到你了。”
- “作為一名女性,攻讀博士學位對你來說尤其困難——它會毀掉任何晉升或職業生涯的機會。”
- “攻讀博士學位對女的來說太難了。”
- “你難道不想生孩子嗎?”
- “你真幸運,在讀博之前就結婚了,不然的話就沒有男人會娶你了。”
- “現在你即將獲得博士學位,那也應該考慮成為一個媽媽了,那麼人生就圓滿了。”
- “你受的教育已經夠多了,現在是時候要孩子了!”
我覺得不應該繼續往下寫了,因為我覺得有一股女權主義的憤怒正在醞釀。我只想說,想像一下如果有人向男人提出這些建議,你會發覺它們是多麼荒謬。
其他一些無用的建議是年齡歧視:“你太老了,不能再回學校讀書了”和“你太年輕了,還不能讀博士”。令人不安的是,有些人建議學生根據他們的種族開展某些課題:“既然你是外國學生,你就應該寫自己的國家”或者假設該主題應該以某種方式完成,比如:“你的研究是在非洲進行的,人們希望聽到有關女性的研究。” 這樣的建議簡直就是居高臨下、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三重奏!還有的建議假定做這項研究的人不應該因為他們的背景而那樣開展研究。有學生反映說:“我正在研究一個猶太人的課題,我總是被問到是否是猶太人。當我說不是時,他們就問‘那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課題?”。還有看似諄諄教導的建議:“如果你想在學術界取得成功,你需要改變你的口音。”
對這種帶著不經意歧視的建議進行反駁可能很難,有些人常常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所說的話是完全不被容忍的——或者更糟的是他們知道但是卻根本不在乎。
三、過時的建議
我聽到的最常見的沒用的博士建議是:“只有 3 人讀過你的博士論文——包括你的母親,但不包括你的導師”。
這個建議來自上世紀末,那是個跳迪斯科的年代。
在文獻數位化之前,論文被保存在圖書館的書架中,人們閱讀非常不便。這種情況下這種說法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時代變了,數據顯示論文是大學知識庫中下載次數最多的文檔之一。你的論文會有人閱讀,這也意味著你的論文永遠存在並且可以接受電子審查。我認識一些人,他們覺得抄襲的內容能夠被安全地藏在圖書館的書架中而不被發現,但最後被發現而失去了工作。
一個相對較新,但更令人困惑的問題是導師建議學生如果將他們的論文放在在線存儲庫中,則以後就不能再以書籍的形式出版。而一些學科仍然認為能夠把論文以書的形式出版對個人的學術生涯非常重要,因此這個建議需要認真考慮。我自己也不太確定是否真的有任何證據表明出版商不想出版已經在線的論文——這樣就會導致大多數論文出版成書的時候必須大幅重寫。這個事情你得自己拿主意。
四、令人沮喪的建議
殺傷力更大的是那種令人沮喪的建議。它們假設你需要受到很多傷後才能做好工作:“你必須做出犧牲”(也許吧,但要做出多少犧牲?),“如果你沒有受苦,就不算真正獲得博士學位”(誰說的讀博一定要吃很多苦?),以及我聽到過的最糟糕的一個“你的問題是你不准備為博士學位獻身”,一位導師絕對不應該說這樣的話。
這種令人沮喪的建議通常是由那些只是想透過“實用技巧”來提供幫助的人提出的:
- “這又何苦?反正你不會得到一份工作。”
- “價格貴得離譜。”
- “兼職學生經常輟學。”
- “沒人關心你做什麼。”
- “四分之一的人無法完成博士學位。”
- “這不是你一生的工作。”
- “完成了的論文就是好論文!”
當組織一組導師與新生交談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此類建議以及類似的建議,而我總是在心裡暗暗嘆息,列表中的某些內容又一次變成了現實。或者對某些人來說,它可能在某些時候是真心的建議,或者那些過來人本來就是這麼想的。遇到的話,那就只能說自己運氣不好吧。可是說實話,作為一名新生,你需要剛剛開始就听到這些讓人喪氣的建議嗎?
在富裕、寬容、自由的社會,因為有足夠的資源,人們是因為有趣或有創意而從事研究。也許很多研究最終可能毫無意義,但也可能幫助我們發現引力波或其他非常實用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這類建議毫無用處,因為一些攻讀博士學位的人可能是職業驅動型的,那些負面的建議也無法影響到他們。而其他人只是邊走邊看,看看它最終會走到哪裡,因此也不需要你提供的那些不必要的建議。我知道,給別人提供建議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展現自己的明智和仁慈。實話說我自己也做過很多次。但是,如果博士生在實際操作時沒聽取你的建議或者堅持自己的方式時,請不要干涉,讓他們按自己的意願做事可好?
本文節錄自:https://thesiswhisperer.com/2016/02/24/unhelpful-phd-ad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