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ww.nesta.org.uk/project/what-works-innovation-policy)
現代科技以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科學上新的發現、科技上新的發明、甚至連企業經營模式和藝術家創意的手法都有耳目一新的創新,這些創新讓人感到興奮,並可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令人驚奇的進步,但從翻譯的角度而言,卻也創造了譯者翻譯時極大的挑戰,畢竟很可能在目標語言中,根本沒有詞彙來形容或解釋這個新發現、新發明或新創意。
雖說目標語言中沒有合適的詞彙來做解釋、來描述這些新興的概念,這些概念作為新知識和新聞,還是需要被傳播給全世界知道,而要做到這一點,在這些新知識之上,需要用清晰明確的術語來命名、標示,而且不能與既有的、相似的其他概念混淆。
術語化及跨學科詞彙借用
在語言學領域中,新興的詞彙被稱之為「Neoterm」,由英語的詞根neo作為前綴,代表新的意思。要產生一個新詞有好多種方式,最常見的是把常見的詞彙加疊在一起創造出新詞,例如英語中的「fireman」,就是「fire」+「man」而生,直譯為中文就是火人,然而中文裡真正的對應的名詞卻是「消防員」,試想若是將「fireman」一詞翻譯至尚未有消防員體系的國家或地區,則很有可能就會產生當地語言中類似的新詞了。
但有時候,新詞也不一定會被翻譯成目標語言,而是在原始語言的基礎上做一些細微的調整而已。例如豆腐就是很好的例子,由於許多歐美國家沒有這種食品所以沒有相應的詞彙,最終就直接用「tofu」來表示原始語言中的發音,成為一個新詞。
新術語的產生,主要來自兩種來源:術語化(terminologization)和跨學科詞彙借用(transdisciplinary borrowing)。
前者,術語化,使指賦予常見、通用的詞全新的、技術性的含意?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雲」這個詞了。直至1996年,雲對於所有人來說還是一種大氣層中的水氣集合的形式,但從1996年至今,「雲」一詞被術語化成為技術型詞彙,用在「雲儲存」、「雲端」等詞彙中。其他的用法還有「病毒」、「木馬」等。
至於跨學科詞彙借用,顧名思義,就是將一個學科領域中的詞彙拿來使用於另一個學科領域之中,例如在數學中,「vector」一詞通常指大小和方向,被翻譯成中文後稱之為「向量」,卻在生物科學中被跨學科借用,成為形容將病菌和疾病攜帶、傳播到其他生物上的帶原者,被翻譯成「載體」。
新興詞彙的國際化和當地化
當一個新詞在原始語言中產生、且承載著有益於世界的知識、資訊時,此詞彙勢必將會被傳播與世界共享。將新興詞彙國際化是將新詞展現給世界主要市場和文化的必經過程,一旦新詞被國際化了,未來的傳播當中就不需要重複勞動的被翻譯,只有在面對特殊市場、特定文化的時候,需要再進一步的當地化到目標語言當中。
能夠給予一個新概念、技術、發明命名是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而做為譯者能夠參與到新詞彙的翻譯過程中更是一件莫大荣幸的事,因為這個翻譯的詞彙,將會成為目標語言使用者瞭解此概念的途徑,其中牽涉到新詞與概念的契合程度、文化的接受度等,會根本影響到原始語言的概念是否能被忠實的傳達,也更是因為如此,翻譯人員的角色就更加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