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審查中不可控的因素
在澳洲,博士論文審查採取同儕盲審的流程,此方式可能產生褒貶不一的結果,正如以下故事中所述的情況。Joanne Doyle 是一名博士研究生,就讀於澳洲圖沃柏(Toowoomba)南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USQ),主要研究以學術觀點探索高等教育研究的影響。在攻讀博士學位之前,Joanne 擔任南昆士蘭大學澳洲數位未來研究所的研究計畫及專案經理,擁有深厚的專案管理背景,且曾任職於礦業、零售業、服務業及教育業等多項領域。
我在攻讀博士期間,可以說是遭遇了超出我應承受的考驗,這麼說並無過分誇飾或自憐自艾。
在此期間,我失去了兩位指導教授,住院了三次,並且就在完成論文全文初稿前被解職了。但一路以來,我認真勤奮,因此我深信:依據因緣果報的靈性原則,我必定能順利通過論文審查。
不幸的是,事實並非如此。由於若干無法控制的原因,我的論文審查委員人選出現了問題,進而打亂了我的博士學位取得歷程以及論文審查過程。經過三年半的努力,我才終於提交出論文,因此實在無法再承受任何的延遲。但我告訴自己不用擔心,我堅信善有善報,對於取得博士學位的最後一哩路,我保持著樂觀態度。
然而,當我最終收到審查報告時,其結果竟是南轅北轍,這麼說絕非誇大其詞。第一位審查委員評論我的文稿為「優異的論文……是其所審查過的博士研究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並進一步說明:「該論文在大多數方面均達到、甚至超越了博士研究的標準要求」。
另一方面,第二位審查員卻毫不保留地批評了我研究中的所有面向,認為我的論文未展示出博士研究應具備的能力水準。
不僅如此,兩位審查委員在整份審查報告中皆出現意見分歧的情況。在「文獻回顧」方面,分別被評為「非常出色」(審查委員 1)及「不夠深入」(審查委員 2);而「研究設計」上,則同時被視為「理據充分」(審查委員 1)及「一個重大缺陷」(審查委員 2)。就論文而言,既被譽為展現了「強大的分析及概念能力」(審查委員 1),卻又得到欠缺「平衡及嚴謹」的批評(審查委員 2)。針對候選人而言,一方面展現了「深入研究調查的能力」(審查委員 1),為高品質知識做出了原創性的貢獻,另一方面卻是對主題理解有限,且「資訊錯誤」(審查委員 2)。
因此,我得到必須「大修(Major Revisions)」的建議。
工作同仁告訴我,收到「大修」的要求是很常見的結果,學生也經常會同時收到一正一負的審查意見。我理解這是成為學者必經過程的其中一環,若欲在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同儕審查及拒稿的情況非常普遍,要能習慣此制度。
有人告訴我,要在此行業生存,必須具備「厚臉皮」。
但我不希望過著充滿嚴厲批評的生活,不希望養成灰心喪志及厭世的性格。身為早期階段的研究人員(雖然已長出幾條皺紋、些許白髮),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對世界產生影響。我渴望為知識體系做出貢獻,我必須相信自己、相信自身研究的價值,方能實現此目標。然而,我對研究評估的制度大失所望,審查意見竟能如此歧異;更讓我氣惱的是,一個人的看法,竟能對他人產生如此重大的負面影響。
或許,我比其他人對於現代審查流程的情緒反應更為激昂;畢竟,我的博士研究重點正是探討影響的看法(我目前的處境可充滿了諷刺意味!)然而,如此截然相反的回饋意見仍讓我深受打擊。儘管我知道其中一位審查委員對我的研究表示讚賞,但我並沒有太在意其看法。
我更在意的是第二位審查委員的意見。
我希望能親自見到這位審查委員,這樣我就能將其面孔與評論連結起來。儘管一般臆斷年輕的審查委員批評最為嚴厲,但我設想這位審查委員應該是個脾氣暴躁的老學者,對生活心懷不滿。在我努力消化其回饋意見之際,這種想像能讓我好過一些。
當我閱讀評論時,面對自己精心鑽研且熱愛逾三年之久的研究受到如此嚴厲的批評,著實感到傷心難過。絕望之時,我開始閱讀「論文私語(The Thesis Whisperer)」部落格。此後,在取得博士學位的這條路上,我持續關注此部落格,藉其文章獲得了慰藉,包括「博士生生涯的低谷(The Valley of Shit)」、「我在寫一本沒人會讀的書(I’m Writing a Book No One Will Read)」等文章。我在搜尋欄中輸入了「論文審查」一詞,看到了「度過博士生災難(Surviving A PhD Disaster)」一文,接著又連結至「當你的論文被審查委員拒稿,該如何是好(What To Do When Your Thesis is Rejected by the Examiners)」。當我讀到此文時,倍感安慰,因為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不過,真正對我所有助益的是「選擇論文審查委員必知的 4 件事(4 Things You Should Know About Choosing Examiners for your Thesis )」一文。在此文中,「論文私語」以言簡意賅的方式評論了審查評分過程:「審查結果的重點不在於分數,而是其顯示了還需精進的幅度——從不多到相當多」。我真希望能夠早些時候讀到這篇文章,因為它改變了我的觀點。
我重新閱讀了審查報告,其中所提的修改建議變成容易接受、甚至是合理的改進意見。同時,在「論文私語」的引導下,根據其「在不喪失信心(或理智)的情況下進行論文修改(Doing Your Amendments Without Losing Heart (or Your Mind))」一文的建議,我下定了決心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修改。
分享審查回饋意見並非一件易事;然而,撰寫此文對我而言具有宣洩淨化情緒的作用,透過表達我的痛苦煎熬,有助於我接受自己目前面對的困境。而我發表此文的動機遠不僅於此,我希望藉由分享自身的審查經驗,協助日後其他同路的莘莘學子,並且貢獻綿薄之力,回饋於「論文私語」部落格,以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感謝這一路上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助。然而,現在我必須就此停筆,因為預計接下來四個月,我必須進行論文「大修」!
後記:最後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修改論文。雖然一開始預期自己必須花費更多心力時,我感到氣餒沮喪。但時至今日,我萬分感激兩位審查委員給予我的意見,更對於同儕審查過程有了更多的尊重。在論文修改過程中,我對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理性地看待論文所得到的嚴厲批評。此外,我更培養了耐心、毅力與謙遜的態度。我完全同意:最寶貴的教訓,往往是在最艱苦的時光中學到的。
Joanne,謝謝妳!你有任何論文審查的故事可以分享嗎?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