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與默克集團技術合作共創未來醫學之精準醫療
工研院與國際生技製藥大廠默克集團(Merck KGaA)於5月7日正式宣布簽約合作,由生物科技學者副總統陳建仁親臨這個意義重大的簽約典禮。這項合作計畫,期望將可提升國內生技製藥生產技術的發展,更要為台灣製藥產業帶來超過百億產值。這項「台灣與默克生技製藥產程研發暨培訓合作計畫」,早在三月底便以簽署合作意向書,放眼於「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這個未來醫學項目,重點在於導入先進製程技術、提升前瞻製藥及培育生技人才。而這個項目在國外早已是重點計畫了,如英國自2014年起推動的「十萬基因體計畫」,美國2016年的「廿一世紀醫療法案」,而台灣則將精準醫療項目納入於「5+2產業創新計畫」創新旗艦計畫中。
什麼是精準醫療呢?這個名詞雖然最早於2011年11月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United State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所提出,其實從上個世紀底,基因工程有了成果之後,這個項目便已經開始起步了。精準醫療也稱為個人化醫療,是指除了透過傳統的看診檢查方式,另外輔以生物醫學檢測(如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等),並藉由人體基因資料庫進行比對及分析,可以從中選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法及藥品,目的為了達到最好的治療,並將副作用減到最低。打個比方好了,大部分醫師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是看症狀給藥;比較沒把握的醫師,則是亂槍打鳥,這樣的處方,容易產生副作用,也不一定是正確的對症下藥,還需仰賴身體本身的修補機制來痊癒。而正統功力深厚的中醫師則能根據精準的望聞問切,給予正確的處方,達成「一帖見效」,當然這麼強的中醫師是很少見的,而精準醫療就是走這樣的概念。現在的醫學結合了基因工程以後,醫師問診時就可能抽取病人的基因,加以分析然後找出真正的病因。例如咳嗽,可能是肝功能病變,也有可能是卡痰,那就不再是只開氣管擴張劑;根據基因抽樣判讀的結果,診斷出可能來自肝臟或肺臟的其他病變,找出病根,予以對症下藥,完全顛覆了當代醫學看診模式。
如果計畫成功,所帶來的經濟利益不容小覷,雖然著重在生產製程方面,但是可以衍生出許多周邊產業,例如:製造設備、檢驗儀器,更帶動相關知識上的進步,例如基因的光學檢測、機器視覺判讀等,除了向上發展從中學習如何研發新藥,也有可能帶動其他產業的升級。
代表默克集團的生命科學執行副總裁暨製程事業應用部全球負責人Dr. Andrew Bulpin表示:「默克擁有與世界各地生技製藥產業的合作經驗,深知臨床製程的耗時和複雜性,來台灣導入強大而可靠的製造平台;除了帶入最好的實務經驗,更配合專家的指導,提升生技藥物製程的速度、安全性和操作靈活性。」而工研院認為,藉由這次合作引進默克的相關生產製造技術專業知識後,預計可協助業界藉此縮短至少三至五年的研發時間,並避免數以億計的研發失敗風險,對台灣生技製藥產業無異是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從前業界有一種說法:「美國發明了好東西,日本改善其品質,而台灣想辦法把它量產,讓他變得很便宜。」台灣在生產製程上擁有相當大的實力,最早台灣從家庭代工產業開始,雖然一直無法走出品牌優勢,但是各種代工產業一直是全世界上的龍頭,例如:機械代工、電路板代工、電子產品代工、半導體代工產業等等。一方面來自於外國的技術援助及指導,一方面是台灣人自己本身的創新能力和整合實力。
生物科技是一個相當燒錢的產業,欲發展生物科技,則必須延攬最尖端的科技人才,使用先進的儀器設備,相對的,投入的資金就相當大。然而任何一種新藥的認證非常耗時,光研發可能需要兩三年,而到了藥物認證,還要經過三五年,而這三五年來仍然必須發薪水給尖端研發人才,繼續研發新產品,所以資金的壓力是相當龐大的。這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強調科學合作、跨國合作的重要性。工研院與默克團互相合作、各取所需,所能達到的利益絕對不只於上述。或許工研院從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升了新藥研發知識及正確流程,再將技術種子帶給產業界萌芽;而默克集團有可能從中體驗到台灣在各種製程整合上潛力,甚至於可能認識中藥,創造用藥的靈感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