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也應該,自己的新聞自己報
新冠肺炎在2020年春季以來成為全球各大媒體唯一話題,許多國家紛紛因為病毒對人類的宣戰進入緊急狀態,1月下旬,也就是美國確認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時,英語世界的社群媒體間開始了陰謀論的耳語,不知名的消息來源聲稱5G會降低免疫系統運作,讓社會大眾容易感染病毒,甚至另有一消息,說5G可以幫助病毒傳播。三月底4月初時,英國伯明翰和利物浦開始傳出Vodaphone和O2電信基地天線的縱火案,才逼得BBC不得不正面攻破這些假消息。另外,不分中英語環境,三月以來陸續有用鹽水漱口或避免冷食冷飲能降低感染新冠病毒風險,種種未經科學證實的說法在社群及網路媒體流傳。
科學界自2003年SARS發生大流行的時候就發出警告,國際間大流行的傳染病會不斷重來,成為人類社會共通的問題。果真,今年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證明公共衛生的重要性不亞於國際政經及科技發展,奇怪的是,這個急需公共衛生專家學者意見之時,只見政治人物不斷宣布各項區域性封鎖措施,各大媒體主要更新的資訊是新冠肺炎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直到歐盟首席科學家尋求國際合作不成,憤而請辭。主流媒體的科學新聞報導專業能力如此差強人意,科學專業人士發聲管道如此貧瘠,難怪上述匪夷所思的5G傳播病毒論以及似是而非的預防感染新冠病毒說法會充斥於社群媒體間,卻看不到任何主流媒體探討這些假消息或出手駁斥這些無稽之談,像這樣欠缺靈敏度的表現與缺乏科學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當然是互為因果。
剛巧在今年1月,科學界有研究指出,過去傳統媒體的報導一直是科學界與社會大眾連結的橋樑,然而隨著平面媒體的式微,科學訊息的傳遞出現斷層,網路及社群媒體以快速更新搶攻點閱率,被娛樂及八卦佔去多數版面,不是科學新聞能搶到注意力的領域,因而呼籲科學界應該負起社會責任,撐起科學媒體的任務,自己擔任科學界與大眾溝通的橋樑。
其實,科學界自21世紀初就開始運作自己的媒體,比如2001年由英國科學家為首建立針對發展中地區議題的國際非營利科學媒體SciDev.Net, 2008年由美國病毒學家成立的廣播站台TWIV(This Week on Virus), 2011年於台灣成立的繁體中文科學網站及社群PanSci 泛科學都是很成功的例子,在速度上達到了主流媒體的快,只是在影響力要達到主流媒體的強還有一段路要走。談到影響力,印度則有不同的策略;印度科學部轄下的國家科技傳媒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長年提供大學及研究所科技傳媒學科獎助計畫, 印度科學寫作協會的成員多半自己也是科普作家,而且後來都投入了報章雜誌及廣電的科學傳媒工作。培養科學專業的媒體人才或許是其他國家能夠借鏡的做法。
如果說2020年之前媒體都圍繞政治、經濟、包含運動賽事及演藝的娛樂這些話題,2020年開始,為了人類社會的需求,科學界應該計畫性地取得科學傳媒的主導權,在這個公共衛生危機可能阻斷所有國際經濟民生發展的當下,主動與社會大眾展開對話,為科學界拓展媒體影響力。國際學界自1月初就開始大量討論新冠肺炎病毒各項資訊,分別就病毒宿主、傳染途徑、防疫措施、有效疫苗、新藥測試等各層面不斷有相關研究及階段性成果,倘若科學界願意與媒體合作,或許就能在第一時間阻擋許多無稽之談,建立有效的防疫知識窗口,甚至能和政府部門分庭抗禮,在記者會上與官員進行建設性的互動,為輿論主導具有正面意義的科學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