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不出版〞怎麼就會〝滅亡〞
如果稍稍關注過以往的文章,就會發現「出版或滅亡(Publish or Perish)」一詞頻繁反覆的出現,彷彿說任何話題都可以扯到這個詞。有人說這是個文化、有人說這是現象,還有人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此篇沒有打算進入這個社會學範疇的討論中,只是說說具體不出版是怎麼滅亡的。
- 對於研究生來說,若是正在進行的研究不是〝宜出版〞類型的,那麼日後找工作就會有四處碰壁的可能。
- 對於新進研究人員來說,進行研究卻產生不了出版物,代表職稱評鑑的標準中,就算不是全軍覆沒,也至少有一項是零蛋,升等或是未來申請終身職都將無望。
- 對於老手研究人員來說,既然資深了、標準自然也高了,出版於普通期刊可能還不夠,不在高聲望期刊出版,可能造成未來經費申請不到,久了研究機構職位都有可能不保。
惡性循環是怎麼循環的?
這「出版或滅亡」的惡性循環,大學和學術期刊哪方都推卸不了責任,都是始作俑者!怎麼說呢?
- 研究機構和大學面臨預算壓力的情況下,必須想方設法吸引各方提供研究經費,還有什麼方式比在高聲望期刊出版研究成果更引人注目?最終結果就是向內部教職人員施加出版壓力以獲得經費。
- 對於高聲望期刊來說,研究人員數量大幅增長,而高聲望期刊數量也就那麼幾個,數量眾多的投稿導致期刊的運作成本也大增,出版商最終就隨之提高收費以維持運作。
- 其他不是那麼頂級的期刊,期刊的地位還不到不可動搖,新創刊的期刊增加競爭,要吸引更多的投稿就需要保證期刊評鑑指標出來的指數都足夠漂亮,不論是影響係數、特徵係數或H-INDEX都不能輸,偏好出版具突破性、革新的論文來吸引大眾媒體的注意力,上衝引用數量。
嚴峻的後果
現象和惡性循環可能顯得有些太抽象,那麼來細數應運而生的各種後果以及它們如何直接威脅了科學誠信的!
- 香腸論文 – 研究人員為了灌水出版物數量,將一個研究項目切分為好幾個單元的論文來出版,詳情見「你了解香腸論文嗎?」。
- 疊加作者署名 – 研究人員之間加入彼此研究中,以成為共同作者、掛名作者甚至是客座作者,一面增加彼此出版物數量,一面也利用資深研究人員的聲譽以求順利出版。
- 出版偏見 – 為了上衝引用數量,期刊選擇只出版研究成果正面的研究, 也代表了複製研究的不受重視,進而漸漸越來越少人進行複製研究來檢驗研究成果。
- 對引用數量的迷戀 – 由於眾多期刊評鑑指數都與引用數量相關,不少期刊對於作者使用引用的種類、來源都產生了干預的行為。不少研究機構使用被引用數量來當成績效考核標準之一,這也導致各種迷戀引用的行為的誕生。
- 為了出版,無所不為 – 有操縱同儕審查流程的,有造假數據求出版的,也有對學術不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各種方式數不勝數,結果都是科學誠信嚴重受損!
破循環而出
這估計是學術界討論最多的一件事了,有一方學者主張從立刻出版和公開透明同儕審查流程下手,也有人稱只要研究人員還是被出版〝場所〞而挾持著,這個體系就還是從根本上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