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起來像被火車撞?都是名詞堆疊惹的禍!

名詞堆疊是將數個名詞當作修飾語,且如同火車串在一起,讓讀者感覺被火車撞到般的寫作毛病,例如 “astronaut cognition testing battery design requirement revision project”。這種毛病容易惹火讀者,因此學術寫作上要避免,以免被腦怒的期刊編輯直接跳過退稿。

名詞堆疊阻礙語意理解

認知與心理學研究早在上個世紀就指出,名詞堆疊會因為修飾關係模糊導致歧義(一組詞有多種合理的解讀),阻礙人腦理解語意。大腦在解讀語言時所需的運算資源取決於語法和詞語含義。由於大腦的工作記憶的處理量有限,且一次只能接收一種語意,當歧義導致的額外運算需求高過人腦負荷時句子就會難以理解。

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將堆疊的名詞轉換成動詞,無論使句子變長變短,都會讓人更快理解語意。另一項記憶和語言學的研究也指出,比起名詞+名詞,人腦能更快理解形容詞+名詞的語意。

為什麼常見?

既然名詞堆疊這麼惱人,為什麼它們還是常常出現呢?原因如下:

  1. 學術寫作都有嚴格的字數限制,為了在有限的字數內塞入最多資訊,作者就將一串名詞擺在一起,省去修飾清楚所需的字數,因為名詞堆疊的確能將大量資訊壓縮在幾個字裡面。如 “reduced minimum OS partition space available requirement” 雖然容易產生歧義,但比 “reduction in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inimum space that is available on an OS partition” 省了不少字。
  2. 作者對寫作內容太熟悉,沒有想到歧義的可能,因此忘了讀者可能會誤解。例如 “train stop” 作者原意是讓火車停下來的裝置,但也可能誤解成火車站。

怎麼避免名詞堆疊?

要解決問題就必須發現問題,因此先從偵測名詞堆疊開始。發現名詞堆疊後首先檢驗是否有歧義的可能,有的話就將之拆解,例如去名詞化、寫成子句、加入連字號 (-)、使用介系詞說明關係,或刪去贅字。以下為四個修改範例。

  1. 去名詞化
    1. minister automobile transport certificates
    2. ministerial automobile transporting certificates
  2. 使用介系詞說明關係
    1. ministerial automobile transporting certificates
    2. certificates for transporting ministerial automobiles
  3. 刪去贅字
    1. failed password security question answer attempts limit
    2. security question attempts limit
  4. 加入連字號
    1.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achievement percentage
    2. service-level agreement achievement percentage
  5. 一起使用以上技巧
    1. astronaut cognition testing battery design requirement revision project
    2. (去名詞化)astronaut cognitive testing battery design requirement revising project
    3. (刪去贅字)astronaut cognitive testing battery design requirement revising project
    4. (加入連字號)astronaut cognitive-testing-design requirement revising project
    5. (寫成子句)a project that revise the requirement of cognitive-testing-design for astronauts

在精簡與名詞堆疊間取捨

精簡是學術寫作中一再強調的重點,因為讀者都希望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想要的資訊。然而精簡的重點在刪去贅字,不是字數越少越好。為了減少字數而犧牲語意的清晰度就本末倒置了,因為學術寫作的目標是清晰地傳遞資訊。所以有時多幾個字讓語意清楚是必要的。

在精簡與名詞堆疊間取捨的原則是按照目標讀者容易理解的方式寫作。如果內行人誤解語意的可能性低,甚至符合該領域的書寫習慣,則可斟酌使用,但目標讀者為外行人則應避免。建議亦可在寫好後隔幾天、幾週再讀,多半能發現盲點,徵詢同儕的讀後感,或找可靠的專業編修服務作文字編輯。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