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望子成龍的另類科學舞弊行為
我們每年經常在一些新聞中看到很多青少年或是小學生在國際某些發明展又得到了許多金牌獎,可是這些作品從來都不曾被實現成為一個可以銷售的商品,或是應用在生活周遭。關於這樣的事件,大家都心知肚明非常清楚,有些學生家長花錢找專門幫人寫論文或是發明作品的公司,買他們的產品,將發明者的名字改用小孩子的名字,得獎之後,再找記者來採訪,目的無非就是為了在升學管道上有個競爭的利器,這早就是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在亞洲國家中,父母望子成龍的念力特別強,他們會用各種方式去幫小孩子寫考卷,希望孩子先贏在起跑點。
另外還有一個學術界心照不宣的秘密,那就是學術界共同作者的掛名。在許多大學或是研究機構,年輕的教授為了生存,希望能為自己的研究找到強大的資源或是管道,刊登在期刊上面。於是年輕教授被迫要將擁有資源的資深教授列名為共同作者;然而這些資深教授整天忙著行政或是交際,或是本身在研究方面的著墨已經不多了,漸漸失去研究論文或發表論文的能力或心力,便利用自己本身的資源或權勢,要求年輕研究人員將他們列為共同作者;這也就像一般公司裡面,本身並不從事設計發明的總經理或是研發主管,卻處心積慮的想剽竊侵佔工程師的發明,進而申請專利,沽名釣譽。
最近在韓國學術界被揭發的科學舞弊事件,便是結合了上述這兩種事件的特質。日前發現韓國許多研究論文上面共同作者,出現了許多陌生的名字,其作者身份居然都是未成年的中學生,初中和高中都有。而且這不是單一個案,而是一窩蜂,在82篇論文中,發現有未成年人被列為共同作者,牽連到29所大學,其中不乏一流名校,充分反映出韓國當今社會的現象。這些高中生的名字被列為學術期刊的共同作者,為了使他們能夠去申請較好的大學 ,在激烈的升學管道中,多一些可以拿來加分的作品。如果是只有一兩位高中生,那麼這些高中生那可能就是天才,然而這卻是一窩蜂的現象,有如家長爭相把小孩送到補習班一樣,把學術發表當作升學管道。
這個事件的發生,最早是從首爾大學的一個關於兒童的著作權案例引起的,這促使韓國官方進行調查,發現一連串的掛名事件。韓國教育部於2018年2月宣布發現82篇學術論文,其共同作者使用作者子女的名字,而這些小孩子不過只是中學生。其中的39篇論文中,學生似乎參與了與他們的學校課程有關計劃的部分研究,因而可以沾邊掛名,而另外43人則無。
因為許多論文都出現在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當中,所以韓國教育部打算繼續審查韓國作者在引用資料庫中索引的論文,包括SCI、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主流索引系統,並對76000名全職教師的家庭關係進行交叉比對,預計在3月16日結束調查。
韓國媒體對此表達憤怒,韓國先驅報(The Korea Herald)在社論中指稱這些科學舞弊行為:「這種行為不亞於舞弊,將嚴重威脅韓國大學及整個教育的完整性。」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多所知名大學受到嚴重的影響,包括:成均館大學8件、延世大學7件、首爾大學和國民大學各6件。成均館大學已經指出他們會配合教育部的要求進行調查,處罰可能會達到解聘的程度,延世大學和首爾大學則保持緘默,等待政府提供進一步訊息。而國民大學則表示合作是合法的,他們有足可佐證這些中學生參加學術活動的記錄。
韓國教育部的處置將打算把每個案件送交到相對應的大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以確認其是否構成不當行為或合法作者身份。韓國教育部表示,如果學生共同作者並未參與研究,則學者們可能將面臨的紀律處分,不排除要求解聘;而任何被列為共同作者但沒有參與研究的學生,將面臨被撤銷大學錄取資格。
那麼除了舞弊之外,另外的問題是這些未成年人是否應該名列論文的共同作者當中?這在學術出版中並不是好的做法。試想一個高中生本身學科能力才正在起步階段,而且尚未受過研究論文的訓練,怎麼可能有能力從事這些學術界的研究呢?更大的層面則牽涉到出版道德的問題,這跟很多學術界有些學者只不過是沾到一點邊,便要求掛名共同作者是一樣的,對於長久的學術聲望,只有扣分的效果。
在亞洲國家的情形其實都差不多,看看韓國,想想自己,每年大學入學,大學教授總是要面臨許多過於浮誇的履歷表。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生前對學術界的諄諄教誨,總是不脫離「誠實」二字。我們要教導孩子誠實,是否應由大人先做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