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使用資料庫
幾年前我在英國完成了碩博士學位,記得碩士課程開學前圖書館為我們安排了導覽,第一站就是在整排電腦前,為大家介紹常用的資料庫。學者負有文獻探討的責任,面對大量的學術出版品,要說資料庫是當代學者的第二生命並不為過。好的資料庫最強大的功能是讓進行檢索的人看見研究的可能性和關聯性。在資料庫中進行關鍵字檢索後看見的是全世界學者專家對同一個主題進行的發揮,呈現出來的多元資訊能夠刺激還在構想中的架構,常常能讓我們看見不同題目的關聯性,增加思考的廣度。
雖然許多學術資料庫都宣稱是橫跨人文與自然學科的全方位資料庫,然而內行人都知道各家資料庫其實各有所長,這裡就為大家做個介紹。
JSTOR:專門收錄非當期人文期刊的全文資料,廣納一般人文學科、區域研究、藝術與藝術史、社會科學、宗教研究、醫學史及生命科學等17個資料庫,不需學術單位帳號,一般讀者只要不下載都能免費線上閱讀,是人文學科實用度第一名的資料庫系統,對歷史及古典研究而言非常夠用。Project Muse是同類型資料庫中也相當推薦的,使用者可以實測之後再決定何者比較適合自己的領域。
EBSCO:應用研究人員及專業人士入門資料庫,提供當期期刊論文,除了學術領域,還囊括商管、醫護、軍事、教育、公共圖書館等多個資料庫的資料,是專業及應用研究實用度相當高的資料庫系統。
PLoS One:以醫學為主的自然科學專業資料庫,堅持分享知識及免費閱讀,還開創了新的審閱標準,在技術層面的要求非常高,並且作者必須同意分享原始資料。最大的創新是,只要在研究方法上達到一定的門檻,編審不判定研究的價值,而大量出版高水準的研究,讓學術社群及時間來考驗其價值與影響力。是概念前進的新型資料庫,不妨一試!
PubMed: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於1950年代創設,全球醫學研究及臨床人員最基礎的資料庫,不僅適合醫藥研究人員,許多醫院都推薦醫師學習使用,隨時更新及補充醫藥知識,鞏固專業。
Scopus:自然科學研究最大的索引摘要資料庫,具有期刊指標、文獻指標及研究者指標等影響力指標,協助期刊使用者了解並評估期刊的影響力。
ScienceDirect:科技及醫學最大的全文學術資料庫,囊括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能源科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醫學及生命科學。
面對海量數據,有學者因為看不到盡頭而相當困擾,換個角度看,其實是當代學者之福,比如有許多資料庫重覆搜錄重要期刊,而不同資料庫的檢索系統設計不同,所呈現結果不盡相同,因此在研究個階段進行跨資料庫檢索常能看見不同的連接;聰明使用學術資料庫,讓它彌補自己思考的不足,為研究增添廣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