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指數發明者:H-index 低估了我的學術成就

H-index(H指數)在學術界有人支持也有人質疑。這無損H-index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局面,但是現今衍生出的議題卻是發明者Jorge E. Hirsch教授初次發表時所始料未及的。

如何衡量研究成果

舉凡研究生畢業、教授升等與申請研究經費都需要將研究工作的成果量化之後,才能進行客觀有效的評估。因此研究成果如何被量化會是很關鍵的環節,必須有個全世界通用的發表成果評量。目前廣泛被採用的就是各種引用指標,例如各種引用數量、影響係數()以及H-index,都是廣泛用來判斷出版成果的方法。

H指數是什麼?

H-index是在2005年由UCSD理論物理學者Jorge E. Hirsch教授所發表。計算方法是將學者或期刊發表論文依引用次數排序後,將序號與引用次數相互比對,會得出一個H值,代表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H次以上。H-index有以下特色:

  • 可以以人或期刊或學術單位為本位,評量個別研究人員的學術成就或期刊出版的研究成果
  • 去掉極端值影響,顯示出來的是大多數文章被引用的狀況
  • 同時考慮發表文章的質與量,兼顧學術生產力與影響力
  • 簡單易懂,透過一個數字概略呈現出版成果或學術成就的成績

有鑑於H-index無法呈現學術生涯剛起步學者的學術潛力,Hirsch教授再提出了「M值」。M值是將H-index除以自第一份論文發表以來年數所得到的數值,在1以下表示研究結果在平均值內,1-2為高於平均,2以上就是傑出表現。

 H-index無法完全反映研究人員的學術成就

儘管H-index大量被使用在評斷研究人員或學校的學術成就,但太單純的數字還是有力不可及之處:

  • H-index無法表現學術文章中的作者排序,排序第一的作者其貢獻度有可能會被低估。
  • 各領域計算出的H-index差異懸殊。例如臨床醫學領域學者平均H-index可達95,但如果是同樣被高度引用的電腦科學領域專家,平均H-index只有20。
  • 無法判斷論文是基於什麼情況下被引用,例如會納入因為結果無法再現,或是數據錯誤而被引用為負面教材的案例。
  • 指標僅說明了學術發表被引用的品質與數量,但對於一位學術工作者來說學術成就還有很多面向,包括活躍於學術社團中、提攜後進不遺餘力,或是持續向大眾傳達正確的科學知識、出版科普書籍、或成為意見領袖或影響政府決策等。

Hirsch教授針對H-index提出的忠告

Hirsch教授表示雖然H-index目前還是用來衡量出版成果和學術成就最客觀的引用指標之一,但也表示該指標無法忠實呈現他個人30年來的超導體理論研究成果,在這項成就評比上H-index很明顯未達到期待。因此他衷心地提醒任何有決定權的學術單位,參考H-index來判斷聘僱或計畫補助時,也需要思考更多面向和作者排序、學科差異以及有多少學者參與研究計畫等等因素。否則將會錯失許多有潛力的學者或讓優秀的研究人員無法得到計畫支持。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