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非英語國家學者接到較少期刊審稿機會

同儕審閱對每個發表過學術論文的研究者都不會陌生。每一篇論文在發表前都要經歷同儕審閱,對論文的創新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進行評估。如果論文通過同儕審閱而最終被接受發表,也代表了同儕對研究的認可。同儕審閱制度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是學術發表中一項成熟的制度。能擔任審稿人的研究者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資歷,越是知名期刊,其審稿人的教育背景、學術研究成就及論文發表經歷越是出色。同儕審閱不僅保證了學術發表的品質,對每個研究者來講,同儕審閱的意見也相當寶貴,可以以此來了解自己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儘管學術發表並不分國界,但現實中,不同地區的研究者及審稿人面臨不同的境遇與挑戰。如今,國際學術交流中使用的語言多為英語,學術發表也是如此。多數知名的學術期刊語言為英文,來自英美等國,而學術期刊的編輯也傾向選擇來自這些國家的審稿人,這樣就增加了非英語國家研究者的壓力。已開發國家如美國、英國,學術研究起步早、體系完善,並且官方語言為英語,因此審稿人的數量大大超過其他國家。研究顯示,在同儕審閱中,美國占絕對主導地位,美籍同儕審閱者占了32.9%,但美籍論文作者比例為25.4%。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產出全球13.8%的論文,卻只占了8.8%的同儕審閱者。整體上,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審閱者數量超過論文產出量。

地域的差異不僅有審閱數量的不同,也在審閱速度與品質上有一定的影響。研究顯示,已開發國家審閱者花的時間長於發展中國家(中位數:16.4天 vs 15.1天)。中國和日本完成審閱的速度最短。此外,來自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審閱報告品質也不盡相同。一份高品質的審閱報告需要提出詳盡的建設性回饋,並明確向編輯建議是否該接受論文。而低品質的審閱報告所提供的有用資訊較少,常讓人覺得不知所云。調查顯示,已開發國家審閱報告的篇幅顯著長於發展中國家。此外,影響因子越高的期刊,審稿人提供的審閱報告長度越長。而發展中國家審稿人所審閱的期刊影響因子整體來說偏低,所提供的審閱報告長度也較短。

綜上所述,儘管同儕審閱已經是成熟的制度,其中存在的不平衡性卻不容忽視。發展中國家的審稿人不僅面臨語言的挑戰,能得到的審閱機會也較少,其中來自項級國際期刊的更少。而且,發展中國家的審稿人往往在較短的時間內寫出審閱報告,這樣便有可能影響到審閱品質。為了促進學術的交流以及學術界的發展,學術期刊應該策略性地給與發展中國家審稿人更多的審閱機會。另外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幫助他們掌握同儕審閱的要領。此外,更可以組成更多的交流平台,促進他們與已開發國家同儕間的交流。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