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權威期刊《自然》拒絕發表驗證可重複性原則的研究?是真的嗎?

學術研究的可再現性 (Reproducibility) 是從事科學研究時的重要原則。當一個研究結果具「再現性」,代表此實驗結果是可以被不同的研究團隊依據相同前提、操作步驟一致的情況下,得到同樣的結果而驗證的。

可再現性 (Reproducibility) 之重要

研究結果具「可再現性」的重要原因在於:作者必須對所有實驗過程、研究對象及統計分析方法,提供非常詳細正確的紀錄與描述,經由反覆的實驗後才將此精確的研究結果公開發表。如此一來,其他學者可以通過此詳細的資料來重複實驗並核對結果。當廣大閱聽群眾對於此研究結果感興趣,同時愈來愈多科學家驗證透過了同樣的方法獲得相同實驗結果或現象時,代表此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非常高。

研究結果的可重複性 (Replicated Research)

許多研究人員紛紛有系統地標準化實驗方法想要成功複製發表研究結果,以證實實驗的可重複性、提高可信度及效力。國際著名期刊《自然》就曾多次公開表示研究結果可重複性之重要性,同時公佈編輯團隊對於發表研究結果可重複性之論文的準則。2017年,Nieuwland et al. 嘗試發表研究DeLong et al. 2005年在《自然》發表過的一篇心理語言學 (Psycholinguistics) 研究—DUK05的可重複性。DUK05是目前最受到該領域讚揚且被引用次數已超過750次的學術文章,但卻未曾被成功地驗證實驗結果的可重複性。Nieuwland et al. 向《自然》要求了DUK05的實驗材料和分析方法後,不僅擴大實驗規模,同時有九個不同研究機構的參與,並因為數據分析方法的改善解決了DUK05在方法與統計上遭遇的困境。不過,Nieuwland et al. 的研究結果卻不支持DUK05。Nieuwland et al. 這篇研究結果可重複性的文章連被同儕審查 (peer review) 都沒有,便被《自然》拒絕發表!在Nieuwland et al.申請上訴期間,他們先將文章放在公開的生命科學學術資源平台bioRxiv,受到了廣大的迴響與關注。最終,因《自然》對DeLong et al. 的研究審查制度不夠透明及無法取得完整原始數據,使Nieuwland et al. 無法將此對立的研究結果刊登在《自然》。

未來研究方向及展望

上述說明與例子,讓我們理解了研究結果可重複性之重要與執行的困難。以學術研究客觀性來看,此類研究仍是需要被鼓勵發表的。目前可以改善的有:1 推廣研究結果可重複性之預先註冊平台,並且有一定的格式,讓後續的審查較無爭議;2 做到所有資料與審查程序公開透明化。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