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研究論文能夠在知名度高、讀者眾多的期刊中發表,一般而言,每位作者的「終極目標」,就是將自己的文章發表於深具影響力的期刊中,也由於這個終身職志,讓研究人員更努力工作,期待完成高品質研究成果。
但是我們投稿期刊前,要如何判斷哪些期刊具有影響力呢?
期刊會根據各種不同參數來排名,包括文章的使用者評分、影響係數 (IF)、引用半生期、goolge所開發的「網頁排名」(PageRank)、科學期刊考慮引用來源的Eigenfactor,以及同儕審閱的使用等等。其中,影響係數是以期刊文章在科學發表中被引用的頻率作為指標,推測該期刊品質的優劣。(各種指標的詳細計算方法,均可從網路上找到資料。)
我們對影響係數的概念可能有一些誤解,影響係數雖然對所發表的科學性研究方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卻也存在不少爭議,而且通常與其他連結功能缺乏關聯性。誤解影響係數的貢獻,以及與其他組成份的關聯,導致我們選擇不當的投稿期刊,以致於「非必要地」增加被退稿的可能性,無形也增加整體過程中,時間與精力的耗費。下表或許可幫助您釐清對影響係數模糊的認識:
1. 矛盾:請注意,被引用次數多的文章不一定就代表高品質,因為其他研究人員可能是引用該例作為反證。
2. 「平均」的兩難局面:影響係數是將所有文章都用來平均,如果絕大多數文章的引用次數被誇大時,就會低估大部分被引用文章的實際引用情形。
3. 自我引用:自我引用對影響係數有很大的貢獻,但對於計算影響力並不公平,因為作者通常會在發表研究時,引用自己的論文與期刊文章。
4. 可引用文件:每本期刊的「可引用文件」不盡相同,例如:不屬於「文章」、「回顧」或「會議記錄」的文件,通常不算可引用文件,因此不加入影響係數的分母。然而,這些文件中的引用仍然加入分子,因此影響力會增加。
5. 一篇文章含有過多引用:回顧性文章包含大量的引用,都會加入影響係數計數。因此,回顧性期刊經常在其領域中享有最高的影響係數。
6. 文章長度:較長的文章所包含的引用也較多,而少於一頁的文章就不太可能對影響係數有什麼貢獻。如果某本期刊持續刊載較多長文章,就會有較高的影響係數。
7. 一對多:影響係數的數值不代表單一文章,而是期刊中所有發表文章。
8. 偏見:綜觀研究範例,皆傾向於以英文發表的引用文章。
總而言之,影響係數雖然不是完美的評鑑方式,但在選擇期刊時,仍持續扮演決定性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瞭解影響係數屬性對文稿發表真正的影響,以及之後產生的結果。
參考資料:
英文編修Enago內部資料文件
收費專業期刊選擇服務
[…] 引用文獻資料庫對於研究人員的優點 方便讓作者/研究人員知道自己發表的文章被引用多少次、引用在那篇文章內容中,以及誰提到過自己的研究。也可幫助作者/研究人員根據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請參考「期刊影響係數」),瞭解投稿期刊的影響力與權威性。,除此之外,還能隨時追蹤與主題相關的最新消息,這一切都要感謝引用文獻資料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