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公開質疑的論文有較高的修正率

同儕審查建立於科學家、期刊機構和編輯的誠信之上,再來就是各學科領域進行科學研究的應有的嚴謹。照理來講在科學研究論文中有錯誤並非滔天大罪,重要的是經過審查的過程進行更正並進一步推動研究。然而,最近的一篇研究顯示,錯誤揭發的方式也對論文出版後的修改和撤回有所影響,遭公開質疑的論文相比私下討論的論文有更高的修正率。

Paul Brooks透過經營匿名網站 Science-Fraud.org來揭發已出版的科學論文中的潛在錯誤,雖然此網站已於2013年關閉,然而Brooks博士根據經營網站時得到的反響,於今年四月出版了其研究數據。他的研究顯示,於所有受質疑的論文中,受到公開討論和質詢的文章總數274篇中有63篇(23%)被修正或撤回,而在223篇私下討論和質詢的文章中有7篇(3.1%)被修正或撤回,研究論文最終得出結論,公開討論提高修正或撤回的比例達六至七倍之高。

如同任何研究都有其限制性,此研究中私下討論的文章出版時間平均比公開討論的文章早約三年,所以或許期刊對於修改與撤回文章的迫切性也相對較低;另外Brook博士匿名網站經營至後期於行業領域內的知名度升高,期刊對其意見的可信度也可能對結果有影響,並且由於部分研究資料觸及法律權限,無法將完整研究資料公開供人審閱,這也是研究的限制之一。

即便如此,此研究的可信度換個角度,由期刊運作方式來分析也還是十分具有可信度。許多期刊對於匿名質詢論文有不予回應的明確政策,為了防止惡意抹黑的情況,期刊編輯或多或少被賦予了篩選匿名質詢的權力。再加上當期刊編輯面臨工作量的壓力時,如同任何其他行業的職員,根據緊迫性決定工作時的優先順序是再自然不過的,想當然耳造成大眾公開討論的論文優先級高於私下討論的情況了,這也是為什麼公開的審查網站和同儕討論平台如PubMed CommonsPubpeer漸漸興起。

顯然網路上公開討論和質詢有望成為新的出版後修改機制,雖然這將會增加了期刊在出版文章後的壓力,並且在面對修改和撤回的要求時,期刊的終極武器:拖延和置之不理,將不再有效。對於要求修改或撤回卻遭遇拖延戰術的研究人員,公開質詢討論也被證實了是個有效的作法,未來在出版後學術審查中將越來越受到重視。

 

 

參考資料

論文- 網路曝光率增進科學文獻的修改措施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