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儕審查後出版的百餘篇虛假論文

延續「論文生成程序,是福是禍?」,或許單看SCIgen論文生成程序和其虛假論文被發表的情況,會有人稱之為資訊工程學領域獨有的現象,不能代表學術論文出版的普遍現況,那麼哈佛學者於2013年進行的調查或許會改變你的想法。

這位哈佛生物學家,用假名、不存在的醫學研究所和一篇他認為「擁有高中以上化學知識的人都能看出實驗嚴重錯誤」的假文章投稿至304個開放取閱期刊,結果有157個期刊接受了論文;有答覆的期刊中有60%完全沒有經過「論文投稿同儕審查的過程」,對於拒絕的情況,編輯直接沒有經過同儕審查就發現錯誤可以算是好事,反之接受的情況,代表論文完全沒有通過任何形式的審查就直接被接受了;更者,在106家有將此論文進行審查的期刊,在審查後有70%接受了此文,總結審稿人的評語相較於科學實驗上的問題,更重視文章的布局和用字遣詞。

事實上,近年來不僅僅一兩個關於錯誤論文被出版的研究,學者們從各個角度試圖尋找制度的疏漏,不論是程序生成的虛假文章或是重大錯誤的論文,到底怎麼進行到出版這一步的?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樣的現象?

同儕審查的技術性問題

同儕審查作為目前學術期刊普遍使用的論文評選方式,不可否認的具有許多優勢,不僅節省了期刊由寥寥數位編輯審閱大量論文的時間、提供同儕切磋的機會,更減少了不同領域之間因學科差異引起的審查困難,然而,沒有體制什麼是完美的,同儕審查也不例外。

由期刊編輯發出邀請予相關領域論文作者擔任審查者,過程中是否確保了審查者了解審查的標準?還是僅僅在邀請郵件中附帶一個關於審查的網頁鏈接就算是盡了告知義務了?究竟同儕審查的角色是寫作上的編輯,還是更該作為科學研究結果的把關者?若是程序生成的虛假論文都能被出版,更何況是架構合理但內容有失誤的真實論文。

開放取閱期刊,走味了嗎?

另一個被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議題則是開放取閱期刊,其優點是以免費開放取閱促進科學傳播、增加讀者群和加速第一手科學研究結果的交流,但不可忽略出版依舊有開銷,此類期刊的費用由作者支付本來是一個合理的情況,卻造成了部分期刊和會議或為求營利,只求作者投稿數量不求品質,甚至不審稿即出版的情況,這也為虛假文章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畢業、求職、升等的評鑑標準

最終不得不提及的是發表論文的背後含意。受制度影響,學術論文發表的數量和期刊影響力成為了畢業、求職和升等的評鑑標準,無視論文品質只求量產,此現象在西方被稱之為:出版或滅亡(Publish or Parish)。

許多情況下,審查者(不論是教授、學生、研究員)自身有多產論文的壓力,多次拒絕審查不在話下,即便同意審查了也不表示就會花時間認真審查;撰寫論文的作者,在引用學術論文時為求速度,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查證引用內容的正確程度,即使遇到錯誤也未必能發現;更者,在畢業或升等的壓力下,為求出版,將明知有錯誤或是品質不佳的論文投稿至審查不嚴格的期刊,更助長了部分開放取閱期刊以營利為出發點的風氣。

 

很不幸的,即便是科學論文出版也不能倖免於詐騙和人為失誤,總會有利用制度疏失而受惠的人,更不能避免擁有良好出發點的制度被誤用的情況。同儕審查制度是 目前全球公認有效運作的論文評鑑方法,不能一言以蔽之的將其優點推翻,但也不能掩耳盜鈴的認為問題不存在。在驚嘆著名期刊竟會有此疏失的同時,也要從自己 身上反思,是否作為審查者或是作者,我們是否也對這些問題助了一臂之力而不自知。

 

參考資料

開放出版期刊的同行審查

請發表您的意見評論

您的Email不會被公開

X

請訂閱以繼續閱讀

關於科研寫作和學術出版的文章與學術資源,包括:

  • 820 +文章
  • 50+ 免費線上講座
  • 10+ 專家Podcast
  • 10+ 電子書
  • 10+ 檢查清單
  • 50+ 資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