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學術研究兼容的敘事方式
嘿,設想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做學術研究和論文,這是不是一種頭腦發熱的大冒險?在學術界,言簡意賅,邏輯強烈是對研究最好的歸納總結。所以,講故事……研究員們,你們確定嗎?
然而,也有很多研究員有這樣的經歷。很多研究進展和素材往往都是通過大量的聆聽學術訪問,參加領域會議,看PODCAST和相關在線視頻獲得的。而這些學術呈現方式,緣於傳播介質的不同,有著本質的不同。敘事,講故事,在這裡似乎是更加輕鬆和親近的一種溝通方式。
所以,你說,講故事和學術研究是不是對立的呢?
從學術論文的敘述角度來講,這是對立的。研究論文忌諱無意義的重複闡述和華麗的辭藻。然而從學術內容人際傳播的範疇來看,這是相符的。只有敘述的方式才可以更好的讓大眾理解,並解釋深奧的學術理念和實驗假設。這也是促進學術更大影響力,不斷向前發展的另外一個動力。
當然,數字化和開放式的信息獲取平台更是提高了對學術敘事化的需求。隨著知識更為便捷和廣泛的傳輸,同樣的內容歷經非傳統渠道的傳播,讓更為廣泛的受眾獲知。這樣也會讓每天在不同讀READINGS功課的研究生,博士生們更輕鬆的消化這些專業內容。何樂而不為?
在學術敘事方面也有幾個技巧。首先,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敘事內容中包括太多的學術“乾貨”,也不要想在講故事中完成整個大實驗大假設的闡述。所謂乾貨,就是數據,假設,和研究過程。我們說的講故事方式,最好要挑選那些容易被聽眾輕鬆理解的話題,這樣起到引言的效果,也更激發有興趣的研究員進一步來閱讀我們的學術論文發表。
[加碼推薦: 準備學術面試技巧揭秘 ]
此外,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簡練的用平易近人的語言來概括自己在“做什麼”也成為了敘事化的一種挑戰。用推特來說,如何在140個字之內解釋自己的觀點,綜述實驗室的研究,其實並不容易。
所以很多研究員們,不要小看敘事化的學術呈現方式哦。在信息開放化的今天,好好訓練自己講故事的能力往往可以幫助學術研究更好的呈現並為大眾接受。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