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科學中,雙盲測試似乎已經成為了標準程序。為避免偏差保證科學實驗的嚴密性,雙盲測驗讓主體和評估者雙方在不知道哪個是藥品哪個是安慰劑的情況下進行試驗。從此,也有許多學術期刊也希望藉由雙盲測試,將作者和審稿人的身份保密來進行研究論文評審。支持者們會說,這種雙重匿名使得審稿公平公正,不會受作者因素印象。然而,在我看來,雙盲評審對學術出版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好處。
作者匿名好不好?
研究論文的審閱者應該是在論文研究主題領域的專家,這個專家即便在研究論文作者匿名的前提下,可以通過研究主題性質,使用的技術,寫作風格很快的辨識出這個領域著名的研究者及論文的寫作者。所以雖然作者和學校匿名,專家閱讀審稿的過程多少少也讓“匿名”變得半公開了。另一方面,如果名不見經傳的新研究員投稿的話,即便他/她的名字和大學羅列在研究論文上,也不會有太多的影響。
不合理的“安全起見”陷阱
雙盲測試的目標完全是為了防止偏見。但是我覺得實現這一目標更好的方法是公佈作者信息,也確保審稿委員會中沒有和作者有“利益衝突”的成員,這樣就像其他行業的評審委員會一樣,避免潛在的利益衝突和個人偏見。當然,這也需要我們的審稿委員會非常誠實並公開。然而,即便是雙盲測試,把我們把作者匿名後完全就是一個單盲狀態,這樣反而沒有辦法控制是否審稿委員會中會有存在偏見的委員。我們為了“安全起見”的流程反而會變成一個虛假安全的陷阱。
雙盲評審的目的當然值得提倡,在研究論文發表的過程中,我們都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同行評審。但在實踐中,真的實現論文發表的雙盲評審是不可能的,在我看來也是沒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