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目前學術領域的整個審稿機制都是用同儕審查為主,即你不會有完全固定的標準,所以導致很多人在投稿期刊前就變成『做賊心虛強迫症』、要不就是『管他那麼多大賭鬼』,前者總覺得自己文章不好而無止盡修改挑毛病,後者則後期檢查、校對和期刊要求都敷衍了事,反正覺得都是賭博一場。
的確期刊編輯很可能會因為覺得某文章還沒”準備好”而拒稿,也可能會因為剛好遇上比較”佛心”的審稿人而較輕鬆的修改後出版,究竟這個模糊的邊界該設在哪裡?到什麼情況下可以跟自己說,夠了,足以投稿了?
不要錢的反饋,你幹嘛不要?
同儕審查機制就是建立在同儕之間互相審稿的基礎上,那你身邊的同事你為何不好好用起來?他們的意見和期刊分配的審稿人都一樣重要,不要怕麻煩他人,因為良好的互助合作關係總要有人踏出第一步的嘛!
如果同事比較忙,不好麻煩看完整篇文章,也可以請對方撥一點時間聽你快速的簡報一下摘要內容。最終即使你不完全同意他人的反饋,也請記得人家是無償給予意見,並且這些意見也極可能是審稿人的反饋。
得到反饋後的修改
在『怎麼處理同儕審查審錯了』有提到如何有效率有組織的根據反饋修改文章,並且在你不同意反饋內容時可以做的一些排除步驟,也要給自己建立起強大的心理建設,即便是期刊審稿意見比較嚴苛,也是對事不對人喔!
暫停下,放空頭腦
做點不相關的事情或是到戶外走走,把作者的思考方式放下,跟你的大作保持一點距離,這樣你一段時間後回到文章前可能會發現忽略的錯別字和可以改進的句子。
如果你沒有時間做到暫停,那麼試著從文章的做末尾倒著讀回去,可能很多本來沒有注意到的東西也會跳出來到你面前。
如果你做完了以上的步驟,還在擔心是否文章還不夠完整,那麼再根據你要投稿的期刊的出版要求再檢查一遍,然後就真的足以放膽的投稿了!畢竟你不試試看永遠不會知道結果的,何況投稿接受後通常會有一次的修改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