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預算有限,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參加哪場學術會議嗎?這裡教你幾招,如何辨別學術會議的好壞!
1.地點都是假象!
越是少見且異域風情濃厚的地點,越有可能是障眼法,用來干擾你的注意力,遮掩有限的會議行程和較空洞的內容。
2.時間不是越長越好
年度會議往往會累積眾多的報告,國際會議也會因為來回路途遙遠而相對時間拉長,所以在挑選會議中與要參與的行程時,記得要把各個分會場的會議都納入考量,一般性的大會議挑選全體會議(往往是開場)以及和自身研究有緊密相關的主題演講就好,場場都到場反而是浪費時間,時間較短的會議通常代表是較聚焦的主題,一個好的學術會議應該長短會議錯雜,而不是用一堆大型會議撐時間。
3.充分的使用科技
普遍現在的會議都提供許多媒體資源,在你不能在分會場平行會議之間做選擇時就要充分使用它們,在簽到時或是會議結束後要索取到相關資源。當然,若是一個會議完全無法提供此類資源,那也多半代表了會議的主辦方的缺乏經驗和不重視,你也可以以此作為篩選會議的一個標準。
4.簡報內容和信息超載不會物超所值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會議主辦方傾向用數量來彌補質量,所以不要掉進他們的陷阱裡!把簡報內容和論文的書面報告留到回家之後看,在現場更具有價值的是與他人的想法激盪和社交,不要以收集參與簡報會議為目標,人際網的拓展機會可遇不可求,見面三分情這種互動和印象是沒辦法被取代的。
5.切記你參與會議的目的
參加學術會議莫過於得到你的研究領域的第一手資訊,所以會議內容是否能提供研究領域最先進的研究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與世界各地的領域權威、同儕有面對面的溝通機會,即使是每年一次,也是不可替代的非正式會議。最後,尋找潛在的研究夥伴或研究經費支持者,這些則需要事前的盡職調查,以便你能在人群中快速尋找到你的名單中的目標人物。
總之,以上幾點,若是善加利用,能大大節省你參與學術會議的成本,減低可能碰壁的機會,也能幫助你更好的篩選會議,當然你也會從同事和教授那裡知道一些領域中較為出名的學術會議,你也可以用以上方式來衡量,在有限的經費下決定這一個會議你該不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