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術的國際知名度(下)
發表的研究論文被其他學者引用(Citation)的次數多寡,是判斷該研究可參考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尤其是當研究論文被海外學者引用,更反應了該研究在國際學術圈內的所受到肯定。
台灣學術論文被引用的情況
根據科學期刊文獻索引資料庫(SCI)的統計,台灣的科研學術論文在1996-2003年間被引用的頻率約維持在80%左右,但2003年之後開始逐年下滑,最大降幅出現在2009-10年,從58%直接掉到36%。這其中,是自己引用自己文章(Self-Citation)的比例,大約佔總引用數的1/3(附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論文總量雖排名世界第17,而每篇被引用次數的全球排名卻是第119名。
問題出在哪?
有這樣的評比結果,當然是受到各種複雜的國內外因素所影響,我們在此僅粗淺地針對以下幾個層面作討論。
台灣的學術發表以碩士論文居多,碩士生只有短短兩年的研究時間,迫於畢業壓力,無心撰寫品質優良的論文;另一方面,台灣論文大都以中文發表,看得懂中文的研究學者不是主要多數,在國際上被引用的機會自然有限。
而對許多台灣的博士生或研究員來說,缺乏英語寫作能力更是影響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期刊的一大障礙。有些在準備英文稿時就已經半途而廢,而投稿後又因英語表達不清而慘遭退稿,或屈就於影響因子較低的期刊,這樣犧牲的不只是優秀的研究成果,還有背後投入的時間與金錢,實在可惜!
增加台灣論文的見光度
綜合此系列文章的統計及討論,台灣未來在國際學術論文發表上仍有很大的進展空間。除了用正歸的手段和正確的心態作研究,研究人員應積極拓展國際科研合作,增進科研項目的廣度;除此之外,在發表論文或研究成果的過程中,建議諮詢有經驗的學術英文編修服務,經過專業修飾的文章,必能吸引更多元的讀者群,提高國際發表及引用的機會,進而提升台灣整體的科研競爭力!
附圖:
參考資料: